對於猶太人來說,
正如穆斯林一生中必須前往麥加朝聖,
西藏的佛教徒一生中盡力要去一次拉薩,
流散世界各地的他們一生中最大的心願,
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前來耶路撒冷朝聖,重返祖先的土地。
歷盡艱辛,遠道從歐亞各國前來的猶太朝聖者們千里迢迢來到故土,
卻不得其門而入。
朝聖者們只得登上城外的山頂,俯瞰故鄉,把故國的塵土灑在頭頂,
撕裂衣裳,嚎啕痛哭,此山因此而得名。現在,瞭望山頂上,是成立於1925年,
如今已是世界知名學府的希伯來大學。耶路撒冷,不僅是猶太人的聖城,也是基督徒與穆斯林的。
雖然名為「和平之都」但卻因為其地處歐亞非三地的交通要道,加上為三個宗教的聖地,
耶路撒冷一直是以來戰火不斷。這座聖城一直見證著三大宗教的發展,人類的殺戮、征戰。
從西元前722年希伯來人的「巴比倫囚禁」為開端(巴比倫王……放逐全城……,燒燬神廟、
國王的宮殿,所有的房子……並推倒城牆”。列王紀下,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節)。
西元70年,猶大國輪為羅馬行省,耶路撒冷被占領,猶太人開始了流徙寄居的生涯。
之後羅馬人重建耶路撒冷,猶太人被禁止進入。西元1096年,十字軍東征進入耶城,
大批的猶太、穆斯林居民被殺害。ㄧ直到了現代,1947年聯合國把耶路撒冷列為國際都市,
不隸屬於任何國家,卻仍無法停止人們對這座聖城的爭奪:1948年及1967年兩場以、阿戰爭,戰勝國以色列佔領了耶城。1980年以色列總理以金,不顧國際的抨擊、反對,宣佈耶路撒冷為其「永恆的首都」。直到今天,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征戰仍環繞著這座城市。
在以色列,有一個傳說:長久以來,當人們處在痛苦的深淵時,
都會一再地祈禱著「但願,明年耶路撒冷見」。我想是因為,痛苦的人們,能在此得到平靜。
五千年來,耶路撒冷,慘遭夷平的紀錄高達十八次之多。
它用自己五千年滿目瘡痍的苦痛滌淨了人們的苦痛。曾放置「法櫃」的西牆,如今用來儲存千年顛沛流離的眼淚,用來儲存人們的盼望。我想這更接近他們的耶和華,因為神是救贖,解救人們於痛苦的深淵。在這裡,穆罕默德登上了天際,留下了奧瑪清真寺,回教徒來尋找先知的足跡。基督徒來這裡尋找聖經上記載的耶穌受難之地,尋找一條他背著十字架,走過的信念的苦路。耶穌的這條路也是一種救贖,代替人的罪接受懲罰。我相信這三個宗教都是帶領人們走向善的大道上的,沒有神願意看見自己的子民互相爭戰搶奪殺戮,以祂們之名。很多時候人們以神之名發起的戰爭,背後的原因很可能是臣服於自己內心的貪婪、罪惡的魔鬼。比如,十字軍東征。
對於耶路撒冷這段歷史我們懷有一個深切的疑問。
猶太人撫西牆所痛哭的苦難,仍會繼續在他們的後代心中日夜敲打著,
如過去這般深刻嗎?之所以這麼說,因為這讓我們想起了台灣的二二八事件,離二二八愈遠,
後代卻容易遺忘、忽略這事件的所留下的深刻的歷史教訓,空留了一個紀念日供大家玩樂,
甚至還發生了門口貼著「祝佳節愉快」的荒唐事。前人用苦難、生命前仆後繼爭取來的,那些價值是否會隨著時間風化?
另一個深刻的體認是,耶路撒冷代表了一種精神,象徵普世的愛,救贖是有可能的,唯有愛才能解恨。
在喧囂的物質世界裡,每個人都該為自己找一片淨土,聳立心中的耶路撒冷,自己獨有的寺廟。
當疲憊不堪時,回到那座寺廟,向愛朝聖。
- Apr 11 Tue 2006 19:41
我的心留在耶路撒冷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